查看原文
其他

熊孩子就是缺了一味“规则感”,怎么破? | 老爸课堂

师偃 菁kids上海 2019-05-19


践行育儿理论的路上,作者师偃和女儿弯弯有许多生动案例。这是“老爸课堂”的第四篇文章。

点击标题查看前文: 

① 放个大招应对孩子各种“作”:把“有效陪伴”说说透

② 从粘人事儿多的“高需求宝宝”到自由自律的“小天使”,她的父母做了什么?

我是我,你是你:中国家庭尤其需要学习“课题分离”


文 | 师偃  编 | Sumin

图 |  Pinterest


假期一家人出门玩。在飞机上,我的座位被后面的小男孩踢,我回头说:“小朋友,请不要踢我的座椅,我不喜欢。”小朋友没有理会,可能心理逆反,又觉得好玩,踢得更厉害。小男孩的母亲坐在旁边替他道歉,父亲坐在另一边开始大声训斥:“再乱踢我揍你啊!”小孩停了一下,过会儿又开始踢。我只好作罢。

 

在另一段行程上,女儿弯弯一时激动也拿脚踢前面的椅子,我赶紧跟弯讲:“弯,不可以踢前面椅子。”弯问:“为什么?”“前面的人会不舒服,这样打扰到别人。”弯哦了一声,全程再没伸脚踢过。

 

对比来看,前面的小男孩没有自发的“规则意识”,也没有内化的“言行边界”,他父母的反应也非常典型——“你不听话就揍你”,这样难以培养孩子内在的规则感。

 

今天这篇文,想专门谈谈如何跟孩子共建“规则感”。


有自发“规则感”的孩子很好带

 

弯弯就读的猫猫果幼儿园从每个孩子入园开始就注重引导他们自然生发“规则感”。


这家幼儿园有三大基础规则,所有人都共同遵守:


1、时间规则,即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比如吃饭时间、课程时间、游戏时间、点心时间;


2、空间规则,即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比如吃饭在厨房里、游戏在游戏室;


3、物权规则,即谁的东西谁做主。

 

除了基础规则外,老师还和小朋友们一起议定园内各种事务和设施的具体规则,这些规则由大家集体讨论、表决通过,最后由小朋友们自己画成图画表达出来,贴在相关的地方。比如:吃饭或者午睡时打扰到别人就需独自坐到一旁等待;爸爸妈妈接园时小朋友们还在用餐,爸爸妈妈不许进餐厅;蹦蹦床、树屋最多容纳五人,玩具谁拿到谁先玩;进入小溪必须穿雨鞋;使用游戏设施要排队,等等。


幼儿园之外,小朋友们还会相互约,因此小朋友们又和家长老师们在社区群内一起商议制定基础的约玩社交规则:客随主便,到谁家遵守谁家的规则。

 

内化了规则感的小朋友与缺乏规则感的小朋友,带起来完全不一样:有规则感的孩子们在一起玩不需要大人操心,后者就时时需要大人介入。

 

这种场景我们都很熟悉:在小区游乐区,每个孩子后面跟着一个(或多个)家长,每个家长都给自己孩子下各种指令,家长中间各种客气,指挥自己家孩子让着点儿,让别人先来,既怕孩子被欺负,又怕孩子不礼貌,孩子起冲突了都第一时间找家长,要是在家长间不熟悉的游乐场,有时候孩子中间的冲突还变成家长中间的冲突。

 

在猫果社区就完全不一样。弯刚入园那阵,有一天,六个孩子到我家玩,男孩女孩都有,都是小小班,三岁多不到四岁,一起在二楼大厅从下午两点玩到吃晚饭,没有大的冲突、也没有谁找大人解决问题,小的冲突,比如抢玩具啦、言语冲突啦,孩子们都按照规则共识自己解决。

 

“这是在弯弯家,弯弯的东西她做主!”“我不喜欢,请你停下!”一盘水果端上来,不用招呼,六个孩子排好队,弯弯在前,一个个轮着吃。晚饭时间,弯弯排定座位,跟幼儿园一样的用餐规则,轻松安静地吃饭,吃完饭继续玩,直到一个个被家长接走。

 

在我们家,我们也跟弯弯一起议定规则,有基础规则:每个人的自由言行不能伤害自己、不能打扰别人、不能毁坏物品;谁的东西谁做主;每个人自由决定自己的事务,自主承担决定的后果。


也有具体事务上的规则,比如,吃糖的规则:每天不论大小,最多吃三颗糖,吃完必须喝水漱口;冰淇淋规则:有太阳就可以吃,一天最多吃一个;零花钱规则:每礼拜30元,父母不愿意支付的所有费用都从这里出;车里吃东西的规则:如果前一天没能自己清理干净车里的垃圾,第二天则不能在车里吃东西……



通过家庭会议,具体的规则经常会变,有些会废除,有时又会增加新的规则。

 

很多家庭头疼的育儿问题,在弯弯这里都靠她的“规则感”解决了。

 

比如“谁的东西谁做主”这条规则,就很好地解决了“动别人东西”和“玩手机”的问题:弯不会去动别人东西,因为那是别人的,弯要我手机时我不给她她不会哭闹,因为手机是我的。

 

“规则感”还解决去不同场合的表现问题,因为弯知道“到别人的地方,必须遵守别人的规则”,所以进入任何场合之前,我只要跟弯讲明这个地方的具体规则,她就一定能做到:比如坐车时绝不会因为被安全带绑着不自在就哭闹着不系。三岁半时,她第一次去佛堂吃素斋,男女分食、禁语,都遵守得非常好。


规则是什么?


“弯弯,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规则不允许。”

 

从弯弯两岁多,我们这样的对话就经常出现,所以弯弯很小就对“规则”这个神奇的东西很感兴趣!以至于某天开始她终于会不断地问这个问题:“规则是什么?”

 

我用各种方式回答她,最终她明白这么一些点,也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点:

 

规则是人与人在平等相处、自由言行的过程中调节双方需求的根据,我们的要求起冲突,双方都不愿全盘妥协时,就需要商定规则来调节;规则规范我们的言行边界,也保护我们的安全,保证我们每个人的要求都不被过度侵犯。

 

规则的精神是推己及人,精神是相互看见、相互了解和承认需求;规则的具体条文是动态的,与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就不同事务,都有不同的规则;规则对所有人有效,需所有人共同遵守。

 

实际上,在亲子关系中,涉及孩子相关课题的规则通常是用于调节孩子的自主要求与父母的焦虑。这时,规则不由哪个人或某一方说了算,只由家庭会议表决议定,修改规则需会议通过。

 

规则不是什么?

 

在亲子关系中,首先,规则不是大人意志,不是大人强行干涉孩子课题的借口。

 

这可能是规则最被误解之处。尽管我们很想将孩子平等相待,但孩子与大人在心智与力量上的不平等是先天的。所以,在制定规则时,大人必须负起一个责任:懂得孩子心智发展规律,敏锐看到、深切理解孩子的需求。

 

《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里,在谈到父母向孩子表达“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诉求时,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效的表达公式,可以用来识别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到底是不是出于无谓的焦虑从而侵犯了孩子自己的课题。这个公式是“你的言行+我的感受+对我造成的实际影响”,比如“你看动画片的声音太大,我觉得吵,吵到我无法专心写稿了,请你关小一点声音”。每次向孩子要求前,仔细想想这个“实际影响”是不是说得出来,可以有效减少我们出于焦虑而侵入孩子的课题。

 

其次,相应地,规则也不是大人对孩子进行赏罚的依据。因为那样的话规则就变成了大人单方面对孩子的要求。

 

说到规则时,大人普遍的一个焦虑是,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我跟弯的实际经验是,首先弯几乎从没有故意违反规则,因为这些规则是她一起参与制定的,或者是她完全内化了的,其次,即便她违反了规则,就让她承担相应的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比如糖吃超了,那第二天就少吃一个吧。

 

不遵守规则带来的是信任破坏,这可以强调给孩子听,但大人还是不要主动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先进行“恶性设定”。如果大人以一种“就等着你犯规”的心态带孩子,那是大人先破坏了信任感。

 

第三,规则不是教条

 

我一直认为,撒谎、越界等破坏性的行为,多半是因为孩子在正常的框架内无法满足他自己的需求,所以才采用“非正常”的手段。规则始终是要反映真实需求才能奏效,如果孩子总是突破规则,那也说明这个规则的具体条文需要修订了。

 

我听到过两个妈妈的对话。“说好iPad每天玩20分钟,可他就是做不到。”“20分钟?你自己肯定不打游戏。20分钟时正是热闹的时候。”

 

孩子不具备靠语言和逻辑来提出规则的能力,但他会用违反规则的方式来告诉大人我不满意这个规则,这时大人应该注意到,之前的规则很可能没有正确反映孩子的需求,而且随着孩子成长,他的需求可能也变化了。

 

如何与孩子共建规则感?

 

孩子必须先感觉到被爱、被接纳、被关注,然后感觉到与大人的相处是平等而自由的,他才能自发或者内化规则感。孩子有“匮乏感”时,他只会认为“规则”是对他的控制。

 

大人自己必须有规则感,孩子是以大人为榜样的。大人还必须通过主动保护孩子的合规权益来保护孩子的规则意识。大人之间也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比如,如果大人聊天打扰到孩子看动画片时,大人不能主动降低音量或者提出解决方案,那么孩子必然不能理解“不能打扰别人”的规则。

 

给孩子树立规则感的努力应该尽早开始。最好在孩子的独立意志还不强烈,对父母很信赖时就给孩子建立最基础的规则感,让孩子尽早明白:我们言行的依据,不是某个人说了算,而是人际关系中每个人的要求都要协调的现实状况。


 

弯弯的规则意识是在1岁半-2岁之间确立的,那时我们经常给她讲“我们都要遵守规则”,她就模糊地对“规则”有种敬畏心。后来随着她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她会通过“就要”、“不要”、“自己来”和哭来表达对规则的不满意,我们也很注意捕捉她的各种真实需求,并且适时地把这些要求用规则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我们经常让弯看到我们所有人都按照规则生活,有时候我们也会表演大人违反了规则,承担相应后果,这样,弯一直觉得,遵守规则,是舒适而安全的事,而且规则真的对所有人有效。

 

孩子如何与没有规则感的伙伴相处?

 

这个问题是一种普遍焦虑。

 

我首先认为这属于孩子自己的社交范畴,大人理应先观察。在自由氛围中成长、习惯自由选择、自主承担的孩子,他会主动适应各种环境,并且自发使用多种社交策略,因此大人觉得是问题的,在他那很可能不是问题。如果孩子社交受挫,回到父母这里,父母可以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情绪流动,之后再鼓励孩子以实际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很明确地求助,请求父母介入,父母看清楚社交受挫会影响到孩子对“规则”的信任时,父母应该坚决帮助孩子维护规则。

 

没有规则感的孩子可能习惯以权威介入的方式处理社交冲突,父母可以先介入,再帮助他们一起培养规则意识,再退出。


--END--


师偃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因为不喜欢大城市的氛围,也一直有出去浪的梦想,在北京做了两年杂志记者后,和媳妇儿先到丽江生活,做过酒吧歌手,2012年至今住在大理,2013年女儿弯弯出生,变身专业奶爸。目前很享受在家中应用和实践一系列育儿理念,并开了公众号“师偃茶事”(ID: shiyanchashi)记录心得。




《走近家委会》

菁kids 2018 3月刊 

更多菁彩内容[点击查看导读


封面故事


包玉刚实验学校PTA:家校协力,只为孩子更好成长

德威之友:家长互助,创建多元文化社区

协和尚音双语学校家委会:尚享生活,因为有你

西华PCV:让家长们在多元社区建立新友谊

从羊肠小道到通衢广陌:访浦外家委会

海外家委会故事:履历与背景皆浮云,时间和热情才是真



|编者|教育是精耕细作

|专栏|不能被家长控制和选择的下一代

|专栏|记考勤的教堂演讲

|专栏|仅凭一己之力,何以护得孩子周全?

|父母|粘人事儿多的“高需求宝宝”蜕变记

|美食|爱上早餐吐司

|父子|转校生奋斗史

|旅行|轻松开心萌萌哒——“童心”版本的澳洲漫游

|读书|唤醒心中沉睡的小孩


本文原载菁 kids 3月刊《走进家委会》,印刷版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2018年4月21日,国际、双语学校和幼儿园将齐聚2018年上海国际学校博览会,扫描下图中二维码即可免费报名,来现场与学校当面交流。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